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李銘煜)春來湘潭,萬綠吐新。企業復產熱,百姓春耕忙,經濟的暖流涌動復蘇,驅動著發展的脈搏。此時,湖南盧氏壇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的工人們正開足馬力在流水線上育秧,為農業生產賦能“加速度”。
“企業財富來源于社會,也要回饋到社會。扶貧這件事,光‘輸血’是不夠的,我們也要為貧困地區‘造血’,只有讓這些貧困戶能夠真正靠自己的雙手,端起自己的飯碗,才是我們扶貧真正的意義。我們公司現有勞動力120人,采取的是優先安排脫貧戶就業的形式,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貢獻力量這也是我們企業應當擔起的一份責任。”雨湖區人大代表、湖南盧氏壇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盧紅峰感慨道。
湖南盧氏壇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地處國家級姜畬現代農業示范區園內,總資產1200萬元,已流轉土地200畝。多功能工廠化育秧與蔬菜設施種植示范基地項目共計投入資金1070萬元,投入智慧農業系統258萬元,工廠化育苗設施276萬元,水肥一體化20萬元,農業機械106.9萬元,其他設施設備409.1萬元。
盧紅峰介紹,目前公司采取的是“公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矮腳白、紅菜苔、洋姜,再由公司保底收購和種子統一提供和技術指導。以蔬菜基地項目為引擎,牽動姜畬經濟發展新動能,這樣就能夠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
青亭村有這么一些困難家庭,雖然有國家的幫扶,但個人沒有外出務工能力,只能種菜維持家庭開銷。把這些蔬菜挑到城里去賣,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一天下來,可能還賺不到三十元。
盧紅峰說:“我們公司采取的形式是先統一收購蔬菜,再對其進行晾曬加工。對于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可以提供上門收菜。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企業既獲得了穩定的蔬菜原料,當地的老百姓也多了一筆收入。我們的項目建成以來,推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提供直接就業崗位28個,優先解決了28個困難人口就業,增加人口工資收入140萬元。”
盧紅峰認為,好風憑借力,要想干出一番作為,一定要乘風而上。只有借助互聯網的這陣時代“浪潮”,才能讓“盧氏壇鄉”這一品牌順流遠航,家喻戶曉。他建立了一支電商平臺銷售隊伍,通過網絡銷售、小區團購等線上銷售新模式,不僅實現了自產自銷的新局面,還能夠幫助其他農戶農產品銷售。“一旦打響了電商平臺的名號,想要實現銷售額目標就不難了,我們青亭村農戶的農產品也可以放到電商平臺上一起售賣,對于農戶而言,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盧紅峰還創新了農業生產模式,建立了一個智慧農業系統。該系統集數字化管理系統、5G智慧中心、產供銷一體化綜合信息平臺為一體,為蔬菜原料基地與蔬菜初加工用涼曬場智能化控制、可視化與數字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實現了蔬菜生產加工營銷全程機械化、數字化。
在3月13日這一天,雨湖區委書記、區長還來到了盧氏壇鄉進行考察調研,先后走訪了“盧氏壇鄉”的多功能集中育秧工廠、機械化收割、機械化初加工設施,智慧農業系統建設區。區委書記表示,這一模式可以為發展工廠化育秧作出示范。
砥礪奮進,春山可望。盧紅峰表示,他將承擔起企業的這一份社會責任,散發出更多企業正能量,切實為人民百姓謀福祉,努力將推動湘潭高質量發展的“任務單”變成托舉百姓幸福感的“成績單”,為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作出貢獻,為踐行“四敢”精神貢獻力量。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責編:劉璐
來源:湖南法治報